close

書名:這才是心理學!

作者:Keith E. Stanovich 史坦諾維奇

譯者:楊中芳

出版年:2010

推薦程度:★★★★☆

「以科學的精神、用科學研究的方法與工具探討人類的行為,豐富我們對自身及環境的理解──這才是心理學!」

 

前幾年阿德勒心理學很熱門,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一切的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,只要把人際關係處理好,就不會感到挫折,算是對於如何減輕壓力給了方向,是實用的學問

而這本「這才是心理學!」並不是那樣的書,它旨在強調:心理學是科學的一環,必須以嚴謹的科學方法,去進行對人類及環境的探索。(而不是迷信偏方、看到酷炫的東西就因為想相信而相信)

 

-- 筆記 --

科學精神:隨時懷疑,不迷信權威。「基於觀查的作法,可公開重複驗證與同儕評審」。

科學方法與工具:

1. 可證偽性:該理論或想法的反面論述必須要可以被證明是錯的。

例如鼎鼎大名的佛洛依德提出:一個成人的想法跟行為受到幼時某些特定事件影響,因為沒有另一個人其他條件都一樣,就那些特定條件不存在,而使得佛洛伊德的想法沒人可以說他錯,但不代表他就是對的。

例如著名的圖靈測試:要如何分辨機器人能否跟常人溝通?不是找來很多人,讓他們對著電腦溝通,再讓它們判斷電腦回答得「像不像」人類;而是讓他們對被遮擋住的兩個實體對話,其一是人,另一為電腦,然後請他們判斷何者為人,何者為電腦。

2. 操作論:可將理論與透過觀察量測得到的事件作連結,不同人實驗可重複得到相同結果。

與「操作論」相對的是「本質論」,本質論關心定義或終極問題,例如「什麼是人?」、「人幹嘛活著?」、「人性本善?」;而操作論在問一個人有多聰明的時候,會拿出測驗單

一個操作性定義必須具有信度(量測工具的恆常性)與效度(量測工具確實量測到它想量測概念的程度)才好用,效度是充分條件。

很少有科學是直接證明,大多都是間接證明,因此分辨「相關」跟「因果」就格外重要。兩者出現相關的關聯,並不是兩者存在因果關係,而是兩遍數均與第三變數相關,這種相關通常稱為虛假相關 ( spurious correlations)。現代統計分析對複雜問題提供了幫助,例如多元回歸( multiple regression)、偏相關( partial correlation)與路徑分析( path analysis)。

作心理學研究需特別注意「方向性」,A導致B,B導致A,AB互相影響,或是AB彼此都受C影響。

3. 比較、控制、操弄

希望找出某個問題的答案,必須在精心設計的環境中,以隨機編組的方式,控制好控制變因(不變的條件)及自變數(灑出的條件),經由觀察不同條件下的結果(應變數),回推可能的原因,並且交叉比對,便可做好實驗。

隨機編組跟隨機取樣不一樣。隨機取樣可以想成隨機招募人來試新藥,隨機編組則是這群人要隨機被分配到「新藥組」或是「安慰劑組」,隨機取樣不見得必要,但隨機編組是肯定需要的,針對兩組的受測結果做統計分析,才能判斷新藥是否有效。

4. 證據交集:在缺陷中進步

例如相對論在正常物理尺度下包容重力學,心理學新的理論,在特定條件下,也必須要能包容先前的理論。新的理論將舊的理論修正得更完善,人類的知識才因此越來越廣。

5. 統計學

造成某件事的原因往往有很多,而且彼此很可能相關,成因多樣且彼此有交互作用,因此在心理學中,統計學格外重要。

日常生活中有著統計趨勢,也就代表著肯定有特例。例如男人普遍比女人高,但不是所有男人都比所有女人高。機率常存。

 

山寨板心理學:超常現象無法證實的,例如預言、植物溝通...

 

-- 心得 --

出乎我的意料之外,「這才是心理學!」跟仿間食譜式的「心理學」書籍不一樣,這是紮紮實實講科學,不是生活中的有趣事件的集合,而是從科學方法講起,中間帶有許多科學史上的範例,讀起來津津有味,一口氣看完不成問題(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受過專業的物理訓練),讀起來不吃力又可以學習到一些新知,閱讀此書是很愉快的。

對於自身的影響,大概就是以後看到廣告時,會多想一層廣告是否為偽科學,例如減肥廣告總依靠個人經驗,而不是大量的統計數據,這就要特別小心了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讀書筆記 心理學
    全站熱搜

    檸檬的台語是雷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